食——食物,养育,健康,养生
说明:民以食为天,“食”作为动词也包括了养育、培养等含义,另外,病从口入,身体健康与“食”密不可分,更延伸至养生等方面。
【食1】对于某些慢性疾病,住院打针吃药,都不如跑步锻炼强身健体来得有效,增强免疫力才是王道。
【食2】长寿的秘诀,不是粗茶淡饭,不是清心寡欲,不是滴酒不沾,那些都是因人而异,寿星们有着共性的一点是:保持头冷脚暖。
【食3】如果四岁以后大人还在给孩子喂饭,那就大人孩子等着一起受苦吧。因为这不仅仅只是有关吃饭,而是与习惯、性格、毅力等相关。
【食4】当身体出现持续的疼痛时,一定要引起重视,那是身体某器官发出的报警信号,最好是尽早去医院通过仪器检查出病因,再对症下药治疗。不要胡乱吃药及拖延检查。
【食5】熬夜伤身,熬一晚上就需要几个晚上补回来。
白天多努力,尽量少熬夜吧。
【食6】不要口渴了才想起喝水;不要在吃饭时才想起喝水;每天不能只喝牛奶或饮料,要保证清水或者茶的占比;喝了牛奶、咖啡或饮料后要及时漱口(保护牙齿);运动后要有节奏地喝水,避免狂饮;最后,不要憋尿。
【食7】要告诉孩子,在学校不要让自己受到孤立,在班上一定要想办法有几个好朋友,当遇到别人欺负时,眼泪是没用的,要么勇敢地打回去,要么就联合好朋友收拾他/她。
【食8】平时全家一起打打扑克牌,增强孩子好胜心,培养输得起的心态。
【食9】平日里三餐吃得精致,在关键时候,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,还是能用泡面馒头将就将就,这才是人生。
【食10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,如果孩子缺爱,一旦遇到别有用心的人稍微对他/她好一点,就很容易被骗到。
【食11】指出孩子的问题时,少说疑问句,如“你为什么不……?”,多用陈述句,如“你没有……哟”,孩子就不容易抵触。
【食12】当孩子三岁后(根据孩子情况可提前),记得循序渐进地教他/她做点简单的家务,比如物品的摆放收纳,这不是希望孩子帮大人的忙,而是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、独立自主的能力、勇于担当的意志。
【食13】在能力范围内,一定要带小孩多出去见见世面,体验不同的场合,不同的饮食文化,不同的社交礼仪,见识多了,气质自然就有了,智慧也会被激发。
【食14】养育孩子,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,不然后面会后悔:
半岁前的纯母乳喂养;一岁前充分的母乳、牛奶摄入;两岁后独立吃饭,保护眼睛防散光、斜视,学会正确的坐姿;三岁后观察是否有口呼吸的问题(鼻腺样体肥大),避免出现龅牙齿,观察形体,是否出现鸡胸、肋骨外翻等;四岁后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家庭温暖;五岁后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,学会自己洗澡;六岁后自己搭配衣服;七岁后自己梳头……
【食15】将孩子培养成身体健康、心智正常的普通人,已然不易。作父母的,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,一定要关注孩子生理、心理的成长,不论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,前提必然是成为一个“正常”的人,一个没有缺陷的人。
【食16】每天去健身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现实。间隔一天做俯卧撑,每次一百至两百个,外加平板支撑、卷腹等,则比较容易坚持。配合恰当的饮食,一段时间下来,你会发现,你比同龄者的肚腩小了很多,身体也好了。
【食17】在常规认知下只能做熟了吃的东西,不要随便挑战进行生吃。
【食18】抑郁症,让全球多少人一边人前欢笑,一边蒙被哭泣。
其实抑郁症就像感冒发烧一样,是一种常见的病,任何人都可能会中招,不受性别、种族、财富、职业、性格等限制,只有一点,增强免疫力可以降低患病几率,感冒的免疫力就是强身健体,抑郁症的免疫力就是家人的陪伴。
如果已经患上抑郁症,家人朋友的语言开导一般没有什么用处,唯一可能产生帮助的,还是默默的陪伴。
【食19】聪明的父母,除了充分利用朋友圈为孩子争取利益,更多的是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、独立生活能力,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之道,让孩子在学好学校知识的同时,学习可为以后的生活带来良性影响的东西,让孩子至少有两个特长及爱好,这也许是TA长大以后赖以谋生的手段。
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靠个人”。父母不可能完全大包大揽孩子的一生,很多时候能做的只能是前期铺垫,具体结果如何,最终由孩子的行动决定。
【食20】捧杀,最早见于《风俗通》,“杀君马者道旁儿”,意思是杀你马的人,就是那些在路边给你马鼓掌的人,夸之者就是害之者。鲁迅在《骂杀与捧杀》中,对此有详细说明。通俗地讲,捧杀就是过分地夸奖、吹捧,使被吹捧者骄傲自满,继而退步、失败、堕落。
捧杀是笑着毁掉一个人、杀人于无形的恐怖方式,破解之法就是随时保持清醒,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,要坚持自己的节奏。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尤其要注意别捧杀了孩子,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,更容易受捧杀之害。
【食21】这世上不存在八面玲珑的孩子,每个孩子天赋不同,兴趣爱好不同,家长想让孩子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。
家长可以为孩子规划,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及擅长领域,让TA在某些方面开启“胜利者模式”,获得荣誉感,找回自信,逐渐进入正向的人生循环。因为人总得在某些方面、至少某一方面收获掌声及赞赏,或者保有期待,否则TA就会觉得生活无趣、茫然空虚。
【食22】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,为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,养成良好的习惯,该狠心时别心软,该疼爱时别吝惜。
【食23】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传统的观点是严父慈母,认为母慈子孝,严父严格要求孩子,守规矩,讲自律,孩子就会优秀,殊不知,慈母多败儿,严父更容易毁掉父子/父女关系。
现在提倡严母慈父。包容、慈爱的父亲,是孩子坚强的后盾,孩子感觉到永远有父亲在背后支持,就不会缺乏安全感而导致心理失衡。而严格的母亲,无论是三岁前的无条件母爱依赖,还是三岁后的父母角色互补,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,都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,塑造正常人格。
【食24】蔡戈尼效应:未完成的事情会一直耿耿于怀,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。在教育孩子方面,反向利用好这个效应,大人和孩子都受益。娱乐的时候,让孩子一次玩个够,玩得尽兴,这样玩一次管一月;学习的时候,在规定的时间内,孩子觉得该学的内容还没学完,心里始终欠着,一直惦记。这是大人希望看到的效果。
【食25】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。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,旁人用这句话来夸奖TA,殊不知,这样的“早当家”,只是过早地承担与年龄不符的琐碎事务,根本不是真正的当家。
真正的当家,是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,了解生活的底层逻辑,有自己的独立思考,为家庭成员进行谋划,带领家庭阔步前行。
【食26】孩子青春期以前,父母对子女的陪伴非常重要,若以前疏于陪伴,青春期抑郁风险会更高,但陪伴也有度,随着孩子年龄增长,父母过多的陪伴会被孩子解读为控制、干涉,导致青春期反应过激。
【食27】父母与孩子做亲密的朋友,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很好的,这是一种共生关系,孩子逐渐长大,若这种朋友关系没有随之调整的话,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缺乏边界感,孩子容易出现“没大没小”的状况,也会丧失独立人格,从青春期起,孩子的叛逆、追求自我会表现得更为突出,反噬将来得更为猛烈,甚至导致悲剧发生。
评论已关闭